了解辐射安全许可证最新动态与执行标准
81)碘片应该服用多少量?
接触放射性碘可导致甲状腺癌显著增加,特别是幼儿。吸入和食入的放射性碘在甲状腺中蓄积。在暴露前预防性服用碘化钾,可防止甲状腺对放射性碘的吸收并降低甲状腺癌的长期风险。
为了充分发挥稳定碘对甲状腺阻断效果的作用,需要在受照前或者受照后尽快服用稳定碘片。即使在事故后几小时,通过服用仍然可以阻止甲状腺对50%碘的吸收。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一片剂量的稳定碘就足够了,它可以起到24小时持续保护作用,在含放射性碘同位素的烟云来袭时对甲状腺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然而,在长期持续性释放状况下,则有可能出现重复照射的情况。只有在暴露于放射性碘之前就服用碘化钾,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
82)核辐射可自行察觉吗?
核辐射本身是无色无味的辐射,所以在最开始较少剂量的情况下,仅凭感觉是无法知晓是否遭受了辐射。确认是否遭受了核辐射,只有通过专业的医学和检测手段才能检查出来。放射损伤造成人很快死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它对人体的损害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在剂量很大的情况下,人才会出现头疼、浑身无力、呕吐等状况。
83)核辐射会不会传递?
人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后伤害的是自己,但自己不是放射源,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除非有放射性物质黏在身上,他再接触到别人,别人才会受到伤害。
84)核事故一旦发生,会经历怎样的过程?
Ø 早期:从有严重的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先兆,即确认有可能使厂区外公众受照射起,到释放开始后的最初几小时。由出现事故到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入大气的时间为0.5小时到1天或几天。释放可持续0.5小时到几天,甚至更长。
Ø 中期:从放射性物质开始释放后的最初几小时到1天或几天。一般认为,此时从核设施可能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已进入大气,且主要部分已沉积于地面,除非释放出的全是放射性惰性气体。该时期已获得环境监测结果。根据这些监测数据,可以确定主要照射途径的预期剂量。将预期剂量与事先规定的干预剂量水平比较,即可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Ø 晚期:也称恢复期,这个时期作出恢复正常生活的决定。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由事故后的几周到几年甚至更长,这取决于释放特点和量。
85)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水平是多少?
干预水平用可防止的剂量表示,即当可防止的剂量大于相应的干预水平时,则表明需要采取这种防护行动。在确定可防止的剂量时,应适当考虑采取防护行动时可能发生的延误和可能干扰行动的执行或降低行动效能的其他因素。干预水平所规定的可防止的剂量值是指对适当选定的人群样本的平均值,而不是指对最大受照个人所受到的剂量。隐蔽、撤离、碘防护等紧急防护行动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如下。
Ø 隐蔽的干预水平:在2天以内可防止的剂量为10毫希。决策部门可以建议在较短期间内的较低干预水平下实施隐蔽,或者为便于执行下一步的防护对策(如撤离),也可以将隐蔽的干预水平适当降低。
Ø 临时撤离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在不长于一周的期间内可防止的剂量为50毫希。当能够迅速和容易地完成撤离时(例如:对于少的人群),决策部门可以建议在较短期间内的较低的干预水平下开始撤离。在进行撤离有困难的情况下(例如:对于多的人群或交通工具不足),采用更高的干预水平则可能是合适的。
Ø 碘防护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100毫戈,指甲状腺的可防止的待积吸收剂量。
86)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该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应通过各种手段保持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切记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可以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应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地撤离。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切记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采取呼吸防护,包括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过滤放射性粒子。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性污染。防止食入污染的食品或水。
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87)核事故发生后,即使没有受到辐射,为什么也会感觉害怕?
任何一次事故,不管是否已经或并没有受到实际的照射,都会有精神上的疲损和焦虑。这种情况归因于人们对健康危险的自我感受,它部分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主管部门有能力和值得依赖,并且是否已经采取了迅速而有效的行动来控制辐射剂量。同时医学工作者应对公众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解除心理恐慌状态。
88)公众在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中及事件后,应如何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涉及核与辐射的突发事件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对此首先要贯彻预防的原则。对于受到心理打击的受害者,可以采取一些对内心有安抚作用的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有的受灾者可能会出现某些不良行为,也有的表现为抑制、退缩、被动和消极的特征,可能还有一些人出现失态的表现。这些情况要求心理学家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患者的家属和相关的人员应及时为有这些表现的人员安排心理治疗。
89)“隐蔽”指的是什么?
隐蔽是指人员停留在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烟羽(沉降灰)中放射性物质的吸入和外照射,并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早起停留于室内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措施,可明显降低全身及皮肤外照射剂量。当人们受放射性烟云照射时,隐蔽在室内可将外照射剂量减少50%~90%,这要视建筑物的类型和结构而定。
核与辐射应对防护99问》(90)公众需在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
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就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约降低一半。
隐蔽一段时间及烟羽通过后,隐蔽体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进行通风是必要的,以便将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相当于室外较清洁的水平。因而对持久的释放而言,隐蔽的防护效果较差。隐蔽时间一般认为不应超过2天。
91)“撤离”指的是什么?
撤离是指将人们由受影响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该措施为短期措施,预期人们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可返回原住地。撤离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可避免或减少来自各种途径的照射,但也是各种措施中最困难、最易造成混乱的一种。
92)撤离多远才是安全的?
在通常情况下,首要任务是限制辐射暴露的发生。主要通过疏散或隐蔽受影响人口,来减少放射性烟云沉降的影响。根据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例如:风向和降水等),并依据爆炸的中心范围,政府将会确定在多大半径范围内应采取紧急隐蔽防护措施。
93)核事故后烟云能漂移多远?
这个是很难预测的,取决于当时的风速和其他气象条件。
94)释放的放射性物质会造成多大的辐射剂量?
取决于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公众受到的剂量可能会在较低甚至很低水平的范围。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毫希/年,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的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伊朗、印度一些地方高达200毫希。
95)辐射剂量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
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戈瑞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性病等健康效应。对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中释放的放射性落下灰,放射性烟羽经过长距离运输到达我国后,由于大气环流的稀释,空气中放射性浓度大大降低,应该不会出现影响公众健康的辐射照射。
96)核辐射事故发生时,需要如何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的剂量减少约90%。但防护效果与放射性物质的理化状态、粒子分散度、防护材料特点及防护物(如口罩)周围的泄漏情况等有关。对人员体表的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防护用品。
97)什么情况下应控制食物与饮水?
当食品和饮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水平时,应禁止或限制食用或饮用。国家标准将食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消费食品;一类是牛奶、婴儿食品和饮水。对不同核素分别规定了需采取干预行动的浓度水平。
98)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在核应急中承担什么角色?
在联合国里,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核事故应急协调机构,这在“2010年国际组织联合响应核应急合作计划”里有明确规定。
根据现行的职责划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负责核应急情况下涉及公众健康行为干预中的健康效应评估和提供技术咨询、建议和帮助(在被请求或允许提供帮助的情况下)。
99)哪些人员应在灾后接受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
灾后应对产生心理障碍的人员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通常,直接卷入大规模灾难或者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是需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的潜在受害者;其次是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庭;从事救援或搜索的人员或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也应考虑在内;在临近灾难场景时易感性高的个体,也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而需要帮助。